在新时局中 走好走远!

当中美贸易战战火升高,全世界都神经紧绷之际,国内新政府承诺“百日新政”也到了检验及衡量绩效的时刻。据观察,由于新政府在取消消费税、稳定油价等议题上迅速行动、积极兑现承诺,市场上誉多于毁。可以预期及研判的是“未来5年落实60项长期目标”应该有望保持一定的延续性。 这是希盟政府向上发力的起点。
政治和经济是一对连体婴,经济随政治变化,政治靠经济支撑,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。笔者从俗,也来尝试以财经的视角谈谈,回顾五月“意料未及的新时局”的发生。
70年代拟定的经济政策,宗旨是不分种族消除贫穷和重组社会,有其公义和必要性。基本上,它是一种扶弱政策,纠正社会的贫富差距。但是80、90年代却逐渐乖离了它的宗旨,忽视国内还有其它弱势,包括华裔、印裔以及东马的土著,一边倒的倾向马来族群,进而成为政治分赃的一环,变成了少数朋党财阀有恃无恐掠夺国家的财富和资源之护身符,经济利益随着政治力量大小而分配,甚至衍生更严重的贪腐滥权。事实上,国人不会反对扶弱为本的新经济政策,但反对借扶弱之名而结党营私、牟求私利而造成的社会不公和经济不振。
同时,过去为了拉抬GDP在短时间很快升上去,政府往往喜欢围绕短期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炒概念吸引投资,譬如基础建设、房地产、产业园等自然就成为重中之重,于是大量举债、大量投资,甚而过度开发,债留未来。由于没有长效考察的机制,旧政府之前所作的错误决策、工作失误、短视操作,还没有完全被总结、发现与追责,一旦揭露,国家财务依然存有许多潜在的危机是有待化解的。
改革、转型、创新 才是真动力
政策是决定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。未来,笔者更关注的是,新政府倡言的全民共享——公平正义的经济发展,譬如提升土著及各族人民的经济能力、吸引投资及简化经商程序、推介亲民亲商的税制、成立公平就业委员会、提升大多数国民的收入、提升劳工尊严和制造更多优质工作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,都有了清晰的方向。但是笔者更期待的是,能够填充更多具体的细节,铺开落实下去。
毕竟,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只能来自于——制度变革、结构优化、要素升级。这正好对应着新政府强调的改革、转型、创新,这些才是真正拉动经济增长、真正可持续的动力。
老将新兵组成的内阁,在跌跌撞撞中迈步向前,仍将面临更多的磨合。变局往往不代表定局。很多时候会带来变数,产生新的不确定性,甚至产生更大的冲突,未必就是最终的结果。因此,无论政府还是企业,都不能盲目乐观,如何顺着“眼前的新时局”,持续的监督关注,在变局中走好、走远,显然是至关重要的。